在很多人眼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Friedrich Hayek) 是一位坚定的市场经济和古典自由主义的捍卫者。正是他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思潮大行其道之时指出社会主义所鼓吹的国家对经济控制是一条扼杀个人自由的“通向奴役之路”。哈耶克不仅反对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任何强调国家控制计划经济的学说,更不赞同凯恩斯主义所鼓吹的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他看来市场是唯一实现经济繁荣和保障个人自由的途径。他对计划经济必然失败和市场经济自发秩序原理的论述一直被视为其在经济学和政治哲学领域的突出...
.“人们而不是人生存于地球,居住于世界。”(Men, not Man, live on the earth and inhabit the world.)-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作为20世纪最具原创性且具有深厚古典哲学背景(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政治理论家(Political Theorist),汉娜•阿伦特却一直不愿意接受哲学家这个称呼。在她看来,自柏拉图以来的所有哲学家虽然不少讨论过政治生活(所谓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哲学”)但却都忽视了其基本条件,即政治源于复数多元的人们而不是单一相似的人。正因为每个人都能在政治行动中开始新的东西,由他们间的不同所产生...
.加拿大执牌移民顾问(RCIC/CRIC)、加拿大难民理事会(CCR)成员、加拿大执牌移民顾问协会(CAPIC)成员、魁北克司法部宣誓师,就职于加拿大蒙特利尔Consultations Canta。
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一些城市相继出台房屋“限购令”。然而,结果是,不但房价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离婚、复婚率反而大幅提高。原来,这是许多夫妻为了规避政策给家庭带来的不利影响,选择了“先离婚再复婚”的“趋利避害”之举。
无论是政策还是法律,都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那么,不禁要问,法律如何影响人的行为?法律规则的改变,可能导致人们行为发生哪些改变?法律是不是可以又如何才能达到立法者所期待的特定目标?法官在做出法律裁判时,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是根据某种法律解释推理而成,还是纯粹的个人立...
.
今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名著《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出版70周年。这部将国家对经济的过多介入视为个人自由之敌和极权主义之源的著作无疑引起了许多当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极大共鸣。对于不少在上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经历过计划经济之苦的知识分子来说,哈耶克在4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低潮”时的所言所述简直让他成为了一位具有天才洞见的预言家。正是他很早的指出政府权力膨胀会带来的极权主义灾难,强调了市场经济的必然优越性。因此不少人认为在70年后的今天重读这本哈耶克经典对中国社会...
.
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这位20世纪神秘的政治哲学家无疑是一个极其具有争议性的传奇式的人物。虽然施特劳斯学派在西方主流学术界内历来扮演了一个被孤立和不受承认的角色,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共和党人里根入主白宫、近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兴起和包括 前国防部副部长及世行行长沃尔福维兹(Paul Wolfowitz),共和党军师小克利斯托(William Kristol)和民主党克林顿的政治顾问盖尔斯顿(William Galston)在内的施特劳斯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
大量进入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重要决策部门,施特劳斯主义却突然被美国主流媒体说成...
大概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起,西方民主理论发生了一次从“以投票为中心”的聚集式民主(Aggregative Democracy)到“以讨论为中心”的商议民主的转向,并据此引发了一系列实际层面的政治改革诉求和实践。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聚集性民主的治理能力受到了左翼被利益集团绑架和右翼沦为多数暴政的批判,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以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 和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为代表的政治哲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借助对“反思性平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公共理性”(Public Reason)和“沟通理性”(Commun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