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羽戈

从鲁迅退出语文教材说起

羽戈 10月08日

青年学者、作家

鲁迅的文章退出中小学语文教材,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前些年,“黜鲁迅而登金庸”,曾喧腾一时。实则被废黜的不止鲁迅,取而代之的更不止金庸,只是这二人极具代表性,故被作为标杆,对立起来,成为公众最热爱的议题。

而今亦然。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七年级语文教材,更换了9篇文章,鲁迅的《风筝》、流沙河的《理想》、蒲松龄的《山市》、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等皆在删除之列,而代之以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魏巍的《我的老师》等。媒体做新闻,却单单举出鲁迅,如“送走鲁迅,迎来史铁生”。看来,无论何时,无论多少次被教材废黜,鲁...

.
华蝶清鉴

江南市场史(1)

华蝶清鉴 10月05日

二手的科学家

 

还是读书笔记,当年李伯重还在清华经济所(而不是历史系)时候组织的一批书中的一本,龙登高教授所著。

本书应该说是一部很好的专题著作,虽然直接来自一手材料的研究不多,但梳理了相关领域的很多研究成果,集成性很好。

总的逻辑上,有两个步骤:

其一,南宋以来,尤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的江南区域的市场化程度极高。这表现为城镇化率超过15%、最高达20%;市镇密集,人口聚落形成的大量的乡镇经济网络作为商埠码头、加工基地、原材料基地、消费市场,形成里了完善而紧密的体系;商业专业化发展,铺向全国的商贸网络,以及由...

.
思郁

中国语境中的哈耶克

思郁 09月29日

书评人

  在中国,哈耶克的影响显得十分吊诡。哈耶克对国内学界影响最大的,不是作为经济学家的哈耶克,而是身为自由思想家的哈耶克。中国的意识形态属性上,天然倾向于国家控制市场的凯恩斯主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勃兴,也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中国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从未真正放开过——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理论在中国反而缺乏真正的市场。但幸好,哈耶克不是凯恩斯,他并不是那种单纯的经济学家,他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学术转向,从经济学转向政治与法律领域的研究,反而为他的思想进入中国学界提供了另外一种途径。

...

.
韩松

菲利普·迪克的《高城堡里的人》,被很多评论家称作他最好的小说。这部书似乎不如迪克其他科幻比如《尤比克》那样疯狂,而是采用了较为冷静的现实主义叙述方式,倒有些像他那些难以发表的主流小说。《高城堡里的人》写的是一九六二年也就是该书出版当年的美国。这也是迪克的第一部被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并在一九六三年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迪克生前获得的唯一文学奖项。

《高城堡里的人》有三个中文译本,最新这个是译林出版社的,应该是译得较好的一个版本,但仍有不少缺憾。也许迪克的文字本来就是无法译的。

在这...

.
康仕学

中美“爱国主义”对比的杂感

康仕学 09月25日

Rob Koepp,观察和评论国内外经济和文化。

  近日与《世界博览》编辑多国丽小姐从中美对比的视角畅谈 “爱国主义”的话题。和大家分享一下。

  世界博览:美国是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康仕学:因为美利堅合众国以联邦制度构成,小学到高中的公共教育内容按照州县政府来决定。在我所理解的范围内,美国公共教育题目里没有所谓的“爱国主义”(patriotism) 但(至少在老家加利福尼亚州)我们有“公益”(civics)教育。公益教育的内容强调美国民主制度,宪法之下所保证的民权,联邦政府的体制以及公民的特权和责任。

  由于反殖民的独立战争,美国实现建国的...

.
思郁

说吧,被禁锢的记忆

思郁 09月24日

书评人

在托尼·朱特(Tony Judt)一系列学术著作中,《记忆小屋》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这本小书介于回忆录与自传之间,但是更倾向于散文般精致的叙事。如果从精神质地上考量这本小书的话,也唯有纳博科夫式的回忆可堪相比,这是一本二十世纪著名历史学家的《说吧,记忆》。

朱特与纳博科夫最大的不同,不是他们的作家与历史学家的身份差异,而是他们对记忆所抱持的态度。纳博科夫对自己的记忆充满了自负,这是他最为值得骄傲的资本,他写作与回忆的源泉,他从未担心有一天会失去它。但是对朱特而言,他的回忆却充满了焦虑与恐惧,因为他唯有...

.
蔡朝阳

读《和平绘本》五册

蔡朝阳 09月22日

青年作家

 

 

曾经跟人争论过一个问题,一些重大的话题,比如战争、死亡等等,已有一个教科书里的既定答案,是不是非得照着跟孩子们讲。当时我用了一句话,说“温和地保护孩子们的不知情权”。问题的提出方对我这个态度颇为质疑,他们认为,在教育体制中,单一价值观的单向灌输不遗余力,从来不保护孩子们的知情权,我们家长则是欲保护而不可得。这个争论后来没有持续下去,但我想,温和地保护孩子的不知情权,不是用一种同构的方式去针尖对麦芒,也不是将孩子放在一个温室里用无菌环境保护起来,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认知水准的孩子,以不...

.
吕品

英国出版动态(67):让公共图书馆成为社区聚焦点

吕品 09月22日

独立撰稿人、《经济观察网》特约记者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让公共图书馆成为社区聚焦点

9月15日,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的中央图书馆新馆正式启用,为新馆揭幕的是阿富汗女孩马拉拉,这位因为争取女孩读书的权利而遭塔利班枪击的16岁姑娘,已经在伯明翰安家,让她为这座公共图书馆揭幕,确实非常恰当。

许多报道重点关注的是新馆的设计和造价,新馆其实离原来的伯明翰中央图书馆只有一箭之遥,这座现代主义野兽派(或称粗野派,brutalist)风格的建筑,为伯明翰服务了近40年,将在新馆建成之后被拆除。新馆是由荷兰的梅卡努(Mocanoo)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反映了现...

.
韩松

《尤比克》:不停地滑向死亡的宇宙

韩松 09月22日

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

菲利普·迪克的《尤比克》这部杰作,出版于一九六九年,也就是美国人登月那年。二零零五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了一九二三年以来世界最佳百部英文长篇小说,其中就有迪克的《尤比克》。而阿西莫夫、克拉克和海因莱这西方科幻三巨头都没有进入。

 

《尤比克》写的是一九九二年的事情,根据迪克的预言,那时普通人已能够随随便便登上月球,并且很多人都拥有了超能力,比如心灵感应什么的。有一家美国公司,老板叫做朗西特,和他的半死人妻子一起开了这个公司,招募反超能力的人,为客户服务,如保护被超能力的人窥探大脑隐私什么的...

.
韩松

菲利普·迪克的疯狂世界

韩松 09月21日

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

我知道有迪克这个人很晚,一九九六年去美国逛当地的科幻书店,都不晓得他,竟没有买他的书。后来大概二零零三年才知道,这时迪克已死了二十一年,中国才有出版社译了他的书来出。以前都以为阿西莫夫和克拉克最牛,不知道还有个迪克。后来一天天感觉不一样了。听说能为迪克的书写序(指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尤比克》和《高城堡里的人》),能与这个牛人隔了阴阳对话,诚惶诚恐,受宠若惊,坐在电脑前甚至有了一种毕恭毕敬感。

但他是一个美国人,我们中国人,对于美国人,其实是隔膜的。尤其迪克,更是难以理解的一个人,虽然他的书中写...

.
吴澧

见月如见人,伤逝亦伤今

吴澧 09月20日

专栏作家

 

首先,希望读者诸君过了个愉快的中秋节。

有些话题,也跟中秋似的,几乎年年都要过一遍。比如,最近的所谓“鲁迅退出语文教材”争论,其实不知“热”过多少次,老农我烦透了。三年前,也是开学发新课本的时候,就争论过所谓的“中学语文课本鲁迅大撤退”。

古文、作文、周树人,这是中学语文三难。解决这三难,却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全靠语文。真要比较完整地读懂鲁迅,历史课本要真实,政治课本要靠谱,语文课本要讲解复杂人性,英语课本要有全球视野。现在状况下,绝大部分学生当然读不懂,但可以组建语文课外兴趣小组,让部...

.
许筱艺

Voyage, Quest, Inspired (牛津与剑桥)

许筱艺 09月18日

哈佛法學院J.D.及自由作家

 

Voyage, Quest, Inspired

 

  • ONE: Inspiration comes out of tranquility. 
  • TWO: Inspiration is omnipresent.

 

How do we get inspired? Is there a general pattern? Seeking an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 observed my own case.

 

 

Oxford Revisited

 

A radiant day inspired the City of Dreaming Spires. With the awakening of the reborn sunshine, Oxford does not fail to empower me with its breadth of knowledge. Over the summer, my vision was intensely broadened with diverse appr...

.
韩浩月

坏的年代无法容忍美好爱情

韩浩月 09月18日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

韩浩月   这是一个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虽然整个故事加起来只有薄簙的166页,它读来令人难过,不是因为它有多经典,而是因为它实在很普通,在一个噩梦初醒、万物复苏的年代,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只是绝大多数湮没在时光里,即便这个故事的作者野夫,是一位文字高手,也是在多年之后,才愿意将之公之于众,纪念爱情是一个说法,更多的意图是带读者去了解那个年代的悲剧性。   《1980年代的爱情》与《山楂树之恋》有着细微的区别,后者强调爱情的纯真,而前者则重点叙述想爱而不能爱的痛苦,但这两个故事,很容易被当作一个类型来对....
蔡朝阳

写下就是永恒?

蔡朝阳 09月12日

青年作家

 

 

写下就是永恒?

——关于教师写作的意义

 

葡萄牙作家佩索阿曾经写道:写下便是永恒。而卡夫卡在临终前对朋友的遗言却是,将他的作品全部销毁。两位我所喜欢的作家对作品的迥然不同的态度,经常让我深思。对于不同的个体,写作这件事,尽管有不同的意味,但多指向于一个存在哲学上的命题,即,通过写作,向世界、向自身索求意义。在我读过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之后,我倾向于认为,卡夫卡的全部作品,其实可以被命名为“失败之书”。他或许原本只想写一部“沙之书”,这个人,他的一生,将名字写在水上,写在沙上,可是鬼使神...

.
吕品

英国出版动态(66):风暴来临前的欧洲

吕品 09月12日

独立撰稿人、《经济观察网》特约记者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风暴来临前的文化“碎片”

 

书名:《1913:风暴来临前的一年》(1913: The Year before the Storm)
作者:弗洛里安•伊利斯(Florian Illies)
英文版出版社:Clerkenwell Press
英文版出版时间:2013年7月

 

如果你看过英剧《唐顿庄园》的话,也许还记得在第一季结束时,老爷向众人宣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消息。在《唐顿庄园》中可以看到,一战爆发前的欧洲,还属于一个传统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然而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急促,新的思潮行为在各地涌现。一百年前的1913年,正是欧洲进入现代社会后...




.
宋宇

流亡美国之前的汉娜·阿伦特

宋宇 09月10日

财新传媒编辑

       最近翻了些汉娜·阿伦特的材料,除了“平庸的恶”“极权主义”之类的大词,她的生活也非常有趣。在传记《爱这个世界》当中,每到阿伦特与海德格尔幽会的关键时刻,作者就马上优雅地停笔,开始琢磨更重要的事情。当然,对于一本严肃的传记,给读者留出遐想空间是个双赢的做法。作者普林茨(Alois Prinz)是德国记者、作家,似乎就是以写传记见长,传主包括黑塞、卡夫卡、圣徒保罗、耶稣以及戈培尔等人,可谓形形色色。

  这本传记的的德文书名是“Beruf Philosophin oder Die Liebe zur Welt”(谷歌君翻译成“职业哲学家和对世...

.
吕品

英国出版动态(65):培养下一代的爱书之人

吕品 09月10日

独立撰稿人、《经济观察网》特约记者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爱丁堡图书节: 培养下一代爱书人

世界最大的图书节、爱丁堡国际图书节今年在做30周年纪念活动,在第一场成人读物专场,特意请来的30年前第一届图书节的总监杰妮•布朗(Jenny Brown)担任主持,她提到1983年时,组织者不过是想搞一个一次性的读书活动,但是受欢迎程度之高,很快图书节成为每年爱丁堡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人数从30年前的3万上升到去年的超过20万,今年参加图书节的作家超过了8百人。

如果你有机会亲自到图书节的活动场地、爱丁堡市中心的夏洛特广场看一看,大概难以想象世界上最大的...

.
赵海虹

读了大刘的文章,深感他依然是个乐观主义者。而我却不确定,两百年后,人类是否依然存在。

转载已得作者授权,原文地址:

亲爱的女儿:

  你好!这是一封你可能永远收不到的信,我将把这封信保存到银行的保险箱中,在服务合同里,我委托他们在我去世后的第二百年把信给你。不过我还是相信,你收到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现在你打开了信,是吗?这时纸一定是比较罕见的东西了,这时用笔写的字一定消失已久,当你看着这张信纸上的字时,爸爸早已消逝在时间的漫漫长夜中,有二百多年了。我不知道人的记忆在两个多世纪的岁月...

.
吕品

英国出版动态(64):三个视点回顾淞沪会战

吕品 09月06日

独立撰稿人、《经济观察网》特约记者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三个视点回顾淞沪会战

西方人眼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是1939年9月1日,当天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英法等国随后对德国宣战,然而少为人知的是,如果从1937年芦沟桥事变算起,此时中日已经开战两年多,战火已经燃遍了半个中国。近年来有一些历史学家开始纠正这一欧洲中心的观点,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在他去年出版的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Second World War)中,将二战的开始定为1939年5月在满洲发生的诺门罕战役,结束则是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

 

...

.
吕品

英国出版动态(63):《布谷鸟鸣》的书外好戏

吕品 09月06日

独立撰稿人、《经济观察网》特约记者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罗琳匿名写推理小说

上个周末去市中心的书店逛了一下,一进门就看到正对大门最显眼的小桌上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大字写着“谜团解开了……”,桌上摆着是小说《布谷鸟鸣》(The Cuckoo’s Calling),封面上作者署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思(Robert Galbraith)。当然现在谁都知道,这个颇为阳刚的苏格兰名字,其实是JK•罗琳的化名。

谜团被解开的过程,也像推理小说一般,是最近英国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曝光罗琳化名的,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而他们的线索,来自社交网络,一个午夜时分陌生人发来的...

.
ok--> 房地产市场 全球气候变化 俄乌冲突 妇女权益保护 超级名家八卦系列 中美贸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