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财新网首页 > 博客 > 计划生育
城市化观察网

友善生育政策观察报告2019|从制度上减少生育阻碍

城市化观察网 04月10日

城市化观察网是一个以法律、政策和数据解读城市化与公共服务的科普类新媒体。公众号:城市化观察网。

                 
从1982年起,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几乎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主流的人口观念也逐渐从“人口是经济负担”向“人口是重要资源”转变

 

2018年至今,生育政策的讨论多次成为网络热点。在此背景下,城市化观察网推出的《友善生育政策观察报告2019》将有助于厘清我国当前的问题和可能的改革方向。该报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当前问题”和“未来方向”。

 

在“当前问题”部分,我们梳理了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以来,执行过程中的几个影响生育权利的相关政策:社会抚养费征收、未婚非婚...


.
城市化观察网

医疗、生育保险合并,女性可以获得更多生育支持吗?

城市化观察网 04月09日

城市化观察网是一个以法律、政策和数据解读城市化与公共服务的科普类新媒体。公众号:城市化观察网。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试点方案》,指定12个城市作为试点开展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以下简称“两险合并”)。2018年《社会保险法》修订,在法律层面确立“两险合并”。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的意见》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生育保险基金并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2019年底前实现两项保险合并实施。

 

“两险合并”改革,是否可以让更多的女性因怀孕和分娩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对于保障女性免于因生育而受歧视的作...

.
城市化观察网

司法审判大数据中的社会抚养费案件分析

城市化观察网 03月08日

城市化观察网是一个以法律、政策和数据解读城市化与公共服务的科普类新媒体。公众号:城市化观察网。


我国长期以来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21世纪初到2011年11月,各省逐渐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1月15日开放“单独二孩”;2016年1月1日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施行,其中第十八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了“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自此,“全面二孩”政策已在中国大陆全面实施。

而不时见诸于媒体的“抢生”现象,指的是在2011年“双独二孩”、2013年“单独二孩”或者2016年1月“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夫妻双方生育第二个及以上的孩子(且也不符合对少数民族的生育照顾政策),国家计生部门依据原有的计划生育政...


.
城市化观察网

单身妈妈:我没有给社会增加负担,为什么要交社会抚养费?

城市化观察网 05月21日

城市化观察网是一个以法律、政策和数据解读城市化与公共服务的科普类新媒体。公众号:城市化观察网。

  摘要:相关法律规定不但表明公民的生育权并不是以婚姻关系为前提的,同时也表明国家在实施计划生育过程中应当充分保障女性权益。

摘要:相关法律规定不但表明公民的生育权并不是以婚姻关系为前提的,同时也表明国家在实施计划生育过程中应当充分保障女性权益。

 

“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是第一次生育,从任何角度看,都没有给这个社会增加任何额外的负担,为什么要交社会抚养费?为什么非婚生育就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我叫吴霞,今年33岁,正在创业中。孩子现在1岁零4个月,是个女孩,性格非常活泼开朗。目前我没有伴侣,和...

.
城市化观察网

只见开放二胎,不见政策跟进:一纸证明卡住孕妇和流动儿童

城市化观察网 05月16日

城市化观察网是一个以法律、政策和数据解读城市化与公共服务的科普类新媒体。公众号:城市化观察网。

 

摘要:国家开放二胎后,地方政府依然依据二胎开放之前的规定,将计生证明与生育保险、就业和流动儿童入学挂钩。看似有了生二胎的选择,妈妈们却依然要承受被医院拒之门外、被单位辞退和被告知孩子不能享受义务教育的后果……


插画师:补药脸

 

“拿到计生证明的那一刻,简直一把辛酸一把泪,跑了多少地方,看过多少帖子,终于得到你了,明天一早约了医生建卡,做产检,就是等这张纸,拖了好久…”

“是这样啦,之前还能先自费后报销,现在必须证件齐了才能报销。我同事去年在恒生产检就是,元旦之后改政策,可怜自费了。”

...


.
城市化观察网

母亲节| 流动母亲:二胎开不开放,我都很煎熬

城市化观察网 05月13日

城市化观察网是一个以法律、政策和数据解读城市化与公共服务的科普类新媒体。公众号:城市化观察网。

摘要:为了照顾孩子,很多家庭的选择多是让女性回家,或者选择弹性就业,而正规就业的缺乏,进一步影响了她们的经济收入与未来的养老保障,将她们置于一个经济贫困与家庭弱势的境地。

 

  2015年12月《人口与计生法》修订,“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出台。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对女性的钳制,以及生育配套政策的不完善,女性生与不生都处于煎熬之中。 “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我们常常看到城市女性面临被迫高龄生育二胎以及因为生育导致事业受到限制的困境,而对于从农村外出打工女性来说,问题远远不止于此。  

...

.
李尚勇

“低生育率陷阱”之说很可能是个陷阱

李尚勇 01月16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人口困局》作者 李尚勇

 

【导读】19501970年形成的人口总量(8.3亿人),决定了中国未来 “人口高位运行”将超过100年的格局,并且,这一人口过度膨胀的格局在随后的100年中均不可更改。由这一格局所决定的资源环境与人口紧张关系,随着时间推移,只会更严峻,不会缓解,更不可能逆转。中国今天的命运(比如资源透支、环境恶化),在50年前的那个“20年”就已经注定了!

从这个“20年”所“铸”成的人口趋势可知,成亿出生人口的堆积(在今天1700万出生人口的水平上只需要56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其后果绝非人力所能...

.
玲珑

二胎政策全面开放,看似在生育上“松绑”,却激发不了生育意愿——养一个孩子究竟有多贵?除了物质上的花费,还有哪些无法估量的投入?今天的沙龙主人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分享了自己的养孩心得 

——沙龙发起——

沙龙主人:@涓总
我是一个快五岁女孩的妈妈,坐标北京。感谢A cup的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噢不,奶量,孩子出生前两年我们没有投入一块钱在奶粉上,但即使是纸尿布,高端医疗保险费用和保姆,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孩子进入两岁后,幼儿园和兴趣班开始成为主要投资,我不是虎妈,但希望孩子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种有...


.
Dialogue Earth
29.10.2015 王羚   中国政府为了缓解人口失衡局面,本周正式批准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延续数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做出重大修改。   图片来源:Caro   面对快速老龄化的人口和不断降低的生育率,中国领导人本周放弃了长期坚持的“独生子女”政策。但是,经济压力和文化变迁意味着生育高峰,以及“二胎”成长所带来的长期环境影响不会突然出现。   中共十八大五中全会本周宣布将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废止了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   以往拥有一个以上孩子的家庭都面临着高额的罚款和严格的管控,....
齐俊杰

多生一个孩子 不能只算经济账!

齐俊杰 10月31日

银库金融副总裁

 
前天放开二胎政策,昨天各大财媒集中算账,到底生一个孩子要多花多少钱。算的似乎挺有道理,但又似乎忘掉了一大块的成本。

以某家媒体的账单为例,说出生之前,孕检5000元,孕妇装4000元,健康品5000元,生育6000元,月嫂1.5万,合计是2万-3.5万,然后进入新设王二阶段,奶粉早教、衣服、保姆合计得9-27万,幼儿阶段学费兴趣班生活费怎么也得10-20万,小学9-20万,中学8-45万,大学15-35万,大学之后还得15-35万,合计下来的结论就是68-230万。以20年摊下来计算,每年3.4万-11.5万,每个月2800-9500元,所以生一个孩子的成本巨...


.
李华芳

文/李华芳

John Wong是纽约法拉盛的一个移民律师,30出头,有着中国传统里不缺的精明。所以他对其中一个申请避难移民的客户说:“他们(移民局官员)就是问你一下乱七八糟的问题,随便编一下就行了。”这个中国客户要编的理由是“因为计划生育被强迫流产”所以要申请避难。这段对话被卧底的FBI录了下来,成了Wong律师的罪证。

近期《纽约时报》再次刊文《中国城的避难欺诈:谎言的产业》重提这件华人移民欺诈案。2012年法拉盛地区多家华人律师事务所因为类似原因被查。纽约联邦避难署在2012财年收到的所有7000份避难申请案例中,超过...

.
李华芳

抑制生育论错在哪里?

李华芳 03月10日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抑制生育论错在哪里? 李华芳

迄今为止的继续支持计划生育(或者抑制生育)的意见,无非是两条:一是资源有限;二是放开生育穷人就会多生。

他们喜欢从“身边的观察”“有人说”等出发,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谈资源有限,他就说你挤过上海地铁吗?谈穷人多生,他就说我老家山区有人家生了5-6个。再不行,他就假设要是没有计划生育,中国人口早就过25亿了(但这数字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我在《小城镇往何处去——重读费孝通》和《大小城市的实证论法——讨论城市大小时,你在说什么?》中提到过公共讨论要注意三件大事...


.
李华芳

更新知识比抑制生育更重要

李华芳 03月06日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新知识比抑制生育更重要 —— 与孙凯先生商榷 李华芳  

【1.“文明源头思乡症”的错误】

读到孙凯的《在中国抑制生育很有必要 》一文,觉得有不少逻辑上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下

首先,孙凯文中提出了一个中国人生育是受到几千年传统的影响,生存状态决定了没有限制生育的政策,人丁兴旺宗族强盛都靠多生育但几千年的传统并非一家,认为数千年中国只有一个传统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方言互不交通”的事实是不符合的我印象里,这种“文明源头思乡症”对60-70年代出生的人特别有吸引力,可能是因为没有接受过现...

.
吴裕彬


 

   

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不少朋友要生第二胎了,以响应党放开“单独二胎”的号召。执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这意味着什么?中国是否走上了全面废除计划生育的道路?这样一来计生委的同志们怕是要失业了。

 

笔者并非事后诸葛,一直倡导取消计划生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笔者一年前的文章【老龄化 北京模式无法承受之重】。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最近这几年,中国制造业一直被“用工荒”和“工资成本快速涨幅”所苦恼,这一切都源于“三十年执行计划生育使得中国人口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衰老得更快,...


.
吴裕彬

(原文发表于8月20日【IT经理世界】)

最近“单独二胎”政策成为城中热议话题,市场反应强烈到令多个香港“BB概念股”出现了超过10%的盘中涨幅。有许多专家甚至大胆预测“单独二胎”可能是全面放开“二胎”乃至是“计划生育”的先兆。不管传闻是否属实,无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品尝到了计划生育埋藏下的苦果。

 

最近这几年,中国制造业一直被“用工荒”和“工资成本快速涨幅”所苦恼,这一切都源于“三十年执行计划生育使得中国人口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衰老得更快,劳动力人口增长越来越慢,人口红利不断消散”。实...

.
吴裕彬

计划生育扼杀了内需的活力

吴裕彬 03月27日

职业投资人

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自2010年开播以来,收视一直雄霸全国,并且引来众多相亲节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咱们中国人为什么就这么喜欢相亲节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计划生育。大家都只一个孩子,当然愿意为了孩子的前途和幸福不惜血本。除了考大学找工作之外,父母最操心的就是孩子的婚姻问题了。如果独子大学毕业还没有对象,家里人就会担心,四处发动群众,帮他解决对象问题。

除了替独生子女找对象之外,父母还很舍得花钱在子女的终生幸福上。以前老一辈的中国人娶媳妇都不是白娶的,男方必须向女方付...

.
陶短房

菲律宾:“计划生育”么?  

陶短房 02月16日

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

菲律宾:“计划生育”么?

去年12月17日和12月19日,菲律宾众、参两院相继通过了“计划生育法案”,12月29日,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签署了该项法案,使之成为正式法律,据悉,这项法令已于本月中旬正式生效。

然而这项法令未等贯彻实施就引发轩然大波:菲律宾天主教会多名主教发出抵制呼吁,一些亲天主教会的政治家和司法界人士甚至声称,将通过法律途径挑战“计划生育法案”的合法性,使之无疾而终。

这个“计划生育法案”到底是怎么回事?菲律宾为什么需要“计划生育”?政府打算怎样“计划生育”?既然“计划生育”如此必要,何...

.
旁观组

有多少债 可以不还:人口篇(上)

旁观组 09月23日

本质现象,携手旁观。微博:@旁观组

@旁观组:旁观不止,冷静常在。用一颗偿债的心,去思考生育权。

朝鲜欠了前苏联110亿美元,谈判了20年,两个伟大领袖都去世了,总算等到了这一天。俄罗斯周一(17日)表示同意勾销这笔债务的90%,而且将其余债务用于在朝鲜再投资。这就是所谓的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事实上,赖账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有借不还,再借很难。不过,国家债暂且到下次再讲,本篇谈谈最近很热的计划生育政策改革之争。计划生育,就是家家勒紧裤腰带,为我们国家的过去还债。   主张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一方的总统领是叶檀女士。她认为,”中国的计...

.
旁观组

有多少债 可以不还:人口篇(下)

旁观组 09月23日

本质现象,携手旁观。微博:@旁观组

@旁观组:旁观不止,冷静常在。用一颗偿债的心,去思考生育权。

三、个人权利,易放难收   民主国家,限制公民的权利,远比赋予公民新的权利要困难得多。我认识的很多中国人,都觉得美国的大城市还没有中国的安全,尤其在晚上,很多街区都不敢进入。有一个原因,就是个人可以合法持有枪支,这样当遭遇抢劫时,就算刘翔可能也会有灭顶之灾。最近,美国枪击案频发,但禁枪只能是镜花水月。   主废方的一个核心论点是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已经很慢,许多家庭生育意愿已经不强。但是,这些统计都来自于中国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之下,...

.
林采宜

养老为什么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林采宜 09月11日

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到目前为止,全球人口已经超过70亿。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有8.93亿,占12.76%,到本世纪中叶,老龄人口将增加到24亿,占比超过25%。人口数字在持续攀升,女性的生育率却在逐渐下降,人口老龄化将成为全球性的困境。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背后是社会宗教、文化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从文化层面来看,过去几千年来以家庭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孝道精神从道德层面约束着子女对父母及其他长辈负有反哺责任,而现代社会强调个人权力及独立意志,从文化根基上彻底摧毁了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伦理制约,“人口”生产者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从道德...

.
ok--> 房地产市场 全球气候变化 俄乌冲突 妇女权益保护 超级名家八卦系列 中美贸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