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超过一亿人一样,我这周末刷微信朋友圈的时候发现柴静制作的热议纪录片《穹顶之下》。这个被疯狂地转发的视频刺激我好奇心去点击,看了前面十多分钟以后就发现这显然不是一般的作品,该纪录片在中国社会里引发这么大的讨论是很难怪的。
有不少中国朋友问我对这个纪录片有什么看法,有的人还问我西班牙有什么经验可以帮中国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就《穹顶之下》的讨论,恐怕七天七夜也谈不完,赞美它的观点以及质疑它的声音均多,已经进行了不少围绕这个片子的内容和创造者的分析,所以我认为自己也没有新的观点可以分享。因此,...
.柴静的《穹顶之下》受到了很大的赞誉,但也受到了很多的责难和批评。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责难和批评是柴静“举证”不当——柴静不能举证她孩子的肿瘤与雾霾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贸然”把这两样东西关联在一起是不科学、不专业,甚至是煽情的。换言之,这些责难和批评要求柴静拿出非常详尽的科学分析来证明雾霾与肿瘤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否则就是不科学、不专业。当然,也有人指出柴静本人抽烟,这也可能是导致孩子肿瘤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认为,柴静尽到了她的“举证”责任(如果她起诉的话)——虽然中国法对此尚无明确的可操作性规定。...
.柴静重装归来,发布《穹顶之下》,宛如引爆了一枚舆论核弹,蘑菇云在网上盘旋。与海水涨潮一般的刷屏、“震撼”和赞叹相比,出现的一些批评尽管完全不构成比例,但这并不能成为被无视的理由,因为言论质量与人数多寡没有必然联系。其中,有一个看上去很科学的质疑是,柴静不该加入私人故事和个人情感,即常被指责的“煽情”、“夹带私货”。
那么,是该,还是不该呢?这取决于《穹顶之下》到底是一个什么事,以及需要放在一个什么样的框架下来看。那句话糙理不糙的俗语“狗眼看人低”即是在方法论意义上逆向强调了框架的重要性,什么样...
.
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讲述了雾霾的前世与今生、前因与后果及穹顶之下作为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的无奈与抗争。在片中,柴静讲述了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有些真心想搞环保的企业因为搞环保而不得不加大投入,生产成本因此加大,导致产品的价格上升。反观那些污染企业,因为不搞环保则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导致产品的价格更具竞争力,迫使环保企业走上倾家荡产的不归路。这个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
2013年5月环保部发布华北平原排污企业地下水污染专项检查的通报,对88家企业处以污染罚款,罚金总额613万元,平均每家不到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