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2012》的导演组还是挺有生活的,只是方式各有不同,末日心态反正是刻画出来了。
孤陋寡闻,弄不明白那么多国际形势,反正看着那么多朝鲜姑娘携手并肩哭天喊地奔向镜头照耀的地方,还是挺感动的,你不觉得那像琼瑶剧一样吗?而且那小眉毛描的……那小眼线画的……那小粉底铺的……那小眼泪流的……都不是按电视剧标准来的,是按话剧甚至京剧的标准来的,没办法,要入戏,天朝新闻天天放反复放,收视率这么高的节目,当然要大卡司大制作,这才是真正的《大腕》,国际化的。
主要是国内这点事情就一头雾水,为什么一个已经在微博...
.笔者前文说明了铁路部门“现场捣碎、就地掩埋”事故车头车厢是其处理铁路交通事故的惯例。(见《铁路部门“就地掩埋”是“惯例”》)
问题是,铁路部门为什么会有如此怪异的“惯例”?这应该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笔者这里试着从制度分析的角度寻找答案。
(1)从制度表层来看,我国处理铁路交通事故,并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事故处理制度、机制和模式,并没有严格按照国际上成熟的事故处理程序去操作,即“先走事故的科学技术分析程序,再走行政和法律事故调查程序”。有关部门(包括铁路部门)对依据科学和技术规律进行事故分析没有“...
.(阅读本文之前,请先阅读笔者的《还原16号车厢的搜救真相》一文)
8月1日,铁道部官员回答《人民铁道报》记者提问说,“在救援过程中,桥上有3节车厢挤压在一起,中间(16号)车厢变形严重,救援人员无法对该车厢进行彻底清查搜救”,“为使救援人员对中间一节受挤压变形严重的(16号)车厢进行彻底搜救,必须把两端车厢移开”。[1]
8月3日,《人民铁道报》的采访报道《救人是我们的第一使命》接着上述逻辑做文章。它说,铁路部门“制订了一个方案:采用两台吊机先把D3115次已经确定无人的15号车厢吊走,再把D301次确定无人的5号车厢...
.(这是本文的修订稿。与初稿相比,修订了两个观点,一是肯定5号车厢的吊离对小伊伊的获救客观上开启了新的通道;二是明确指出铁路部门的救援就是“救铁路”,真正的“救人”主体是地方政府指挥下的消防、武警、特警、公安等等应急救援力量和120急救力量,以及上千最先达到事故现场并自动救人的当地民众。)
事故发生1个多小时后,温州特勤大队、鞋都中队和勤奋路中队先后派人上高架桥事故第一现场搜救。除了安抚和疏散乘客,他们从16号车厢里至少成功救出7人,并清理出一批遗体。[1]
由于16号车厢受撞击碾压严重变形,搜救人员的小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