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杨浪

高考状元:“寒门”再难出贵子?

杨浪 07月05日

央企企业发展、法律事务从业人员

北京的熊轩昂同学大概可以算是近些年来最有名的高考状元,倒不是因为他的高考成绩高达690分,也不是因为他是文科状元却考了数学满分,而是因为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出一段话,让好多人在觉得真实的同时,又感觉非常扎心。   这段话是这么说的(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没有引用网络上的“提炼版本”,而是找到原始视频,从视频中逐字逐句扒出来):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 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
知识分子

谢宇: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高考

知识分子 07月04日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

  ► 谢宇在“知识分子沙龙”活动上发言。   导语: 1977年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定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对被文革耽误了十年的知识青年来说,好像“天亮了”。1977年至今,超过1亿名莘莘学子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高考制度至今仍然是中国选拔人才的最主要制度,也是最受关注的教育话题。在今年高考结束后不久,“知识分子”组织了主题为“我的高考,我看高考”的线下沙龙活动,邀请了数位1977年、1978年高考亲历者、高考制度研究者以及大学校长和社会学者,共同回顾恢复高考的历史,并深入探讨高考制度改革的现实....
知识分子

高考真的是寒门难出贵子吗?

知识分子 06月29日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

编者按: 今年高考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农村孩子很难当状元”的一席话,引发了公众舆论的关注。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录取的甘肃残疾学生魏祥出身寒门。在当今社会,寒门能出贵子,但确实是难出贵子。实际上,寒门难出贵子并不是个简单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撰文 |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责编 | 徐    可   ● ● ●    今年北京文科状元二中学生熊轩昂的一番话,掀起轩然大波。熊轩昂在接受采访....
心路独舞

农村孩子真的越来越难考上好大学

心路独舞 06月26日

专栏作家,任职于美国大学

6月25日被头条邀请评论《如何看待北京状元所说的“农村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大学”的现象?》。北京二中熊轩昂以690的高分摘取北京文科状元的桂冠,他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己中产、知识分子家庭的培养,同时认为,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   的确,这位状元说的很直接,也有很多道理在其中。   我突然联想起今天早上看到的统计数据,实际上证实了这个说法。根据中国校友网对全国各省级高考状元的调查显示,2007-2016年全国共有约837名高考状元,其中,近五成的状元父母是教师(35%)和工程师(12.6%),还有近两成父母是公....
香樟经济学术圈

中国高考的事实和错觉

香樟经济学术圈 06月23日

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

——精英教育获得、工资溢价和社会流动性   推文人 | 彭文威    原文信息   Access to Elite Education, Wage Premium, and Social Mobility:The Truth and Illusion of China's College Entrance Exam. Ruixue Jia and Hongbin Li   1 引言   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精英教育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组建精英阶层和提供社会流动性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本文中,作者利用在中国收集的大样本数据对精英教育的回报进行了估计,并且试图理解精英教育对精英阶层的形成和社会流动性的影响。中国大学生入学考试(高考)为本文....
南桥

我的高考

南桥 06月23日

旅美学者,专栏作者

我本应1990年参加高考的。我那时就读于安徽桐城中学。“桐中敲铜钟,童男童女同上学”,学校校风良好,纪律严明。学校出过美学家朱光潜、文化部长黄镇、作家舒芜等。我们那时理科吃香,不知是不是因为这种背景,到今天,重理轻文的传统还根深蒂固。而今,同学群里文科生一张口,理科生就摩拳擦掌,修理“文科傻妞”的浅薄,嘲弄“伪公知”的情怀。   不过理科同学确实也人才辈出。而今把天舟一号送上天的航天“快递小哥”程堂明和毛万标,都是桐中人。我们那一届可能是桐中最巅峰的一届。同学中多人斩获全国物理、化学、数学竞赛的奖项....
杨早

穷人有没有必要上大学?

杨早 06月20日

文化学者

穷人的孩子要不要上大学?如果二十年前提这个问题,就是脑残。二十年之前,应该是越穷越是要上大学,一上大学就跳了龙门。大家去看看《人生》《平凡的世界》《女大学生宿舍》,包括《一地鸡毛》,都可以明白上大学对穷孩子的重要性。   但今时今日,这个题就不好答了。因为“大学”不再是那个大学,“穷人”也不是当年的穷法。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前的大学,确确实实是国家提供的公共品,为一切有资格(主要是高考分数)的人创造各种条件上,而且一包到底。傻子才不上大学。而现在的中国大学,性质比较模糊,有公共品成....
卓勇良

我的大学梦——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

卓勇良 06月16日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我从小根本未曾有过大学梦。曾听爸讲工厂里大学生技术员,一脸的尊崇。我大概是1970年代末我家方圆百米内少有的一个大学生,也是我们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那年代不仅文化荒芜,吃口好饭都难啊。

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一直品学兼优。小学四年级学焦裕禄,老师要我写一首诗,说是五一节表演用。可怜我这小学生,东拼西凑了八行字。没想到班主任周亚琴老师真的找了曲子,在当时开明街民光电影院,班里同学上台演唱我作词的歌。小学五年级后,再没见过周老师,祝愿她健康幸福。

我们那一带缺少大户人家和白领人士。我成绩出众,无非是矮中...

.
南桥

教育如何进入了传销模式?

南桥 06月12日

旅美学者,专栏作者

以前看过一幅漫画:一个人去听励志讲师的课,买了一堆书和碟,说大有收获,可以自己开班做励志讲师了。中国人的教育大多这个路子。这包括出了国的这批人。   从1977年开始参加高考的人,陆续进入盛年,孩子已经高考了,如今面临孩子升学问题的,多为我这个年纪的 —— 亦即七十后这一批。我们考上了大学,也不管自己做成了什么,或是还有多少遗憾,就开始放弃一切,把重心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帮助孩子再走自己的路,读书、上名校,然后生孩子,培养孩子读书、上名校。这像不像传销?   早晨起来,发现我被一位朋友加入到中等学区学....
冯颖

写在高考后:没考好人生也不会就此毁掉

冯颖 06月09日

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

我的高考生涯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估分那天的情形仍历历在目。   由于知道自己没有发挥好,所以完全不敢估分,派了心理素质异常强大的母亲去预估。   在她估分期间,我一个人坐在里屋床上角落里,抱着枕头默默地流泪,心如刀绞。我妈一边估分一边安慰我说:“没事儿啊! 全国那么多大学,上哪个都是不错的啊。”   这句话正戳中我的痛处,我失声大哭,恨自己太过紧张以至于没发挥好,就要和所有美好未来失之交臂,人生再没机会了!   没想到实际估分后发现成绩并没有料想中的那么糟, 很多”蒙”着选的答案居然都蒙对了。在老师....
杨早
1991年的高考,最纠结的事儿是填志愿。   每年政策都在变,来回推磨子。对于考生来说,最靠谱的是分数出来再填志愿,误报的可能性比较小。稍次一点的,是考完试估了分再填志愿,也还行,至少考好考坏有个大致感觉。   最坑爹的就是1991年这种,考前就填志愿。我特么万一失手了呢?活该。   1991年,还有一些别的因素。   1989年,北大清华两所学校,率先开启了军训一年模式。本科四年变成了五年,头一年还是在军营过。   所以1990年的复旦大学就成了香饽饽,性价比高嘛。我就琢磨了很长时间的复旦新闻系,自问考不考得....
微思客WeThinker

1977年高考生口述: 我爸说卖米也要供我上大学

微思客WeThinker 06月09日

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

编者按: 今年距离1977年恢复高考已经40年了。微思客在恢复高考四十周年之际,收到了一篇特别的来稿。来稿人是一位已经退休了的中学英语高级老师,余老师。她的人生,因为1977年的高考完全改变了。余老师说,如果没有1977年高考,可能她会继续在乡下做民办老师,又或者会出去打工,但绝对不会过上像现在这样舒适的生活。 高考,在那个年代,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让我们跟着余老师的故事,走进1977年高考。   余老师 | 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考生   "劳动最光荣"   我是1972年高中毕业。初中读了两年,高中读了两年....
杨浪

高考很重要,但它决定不了你的一生

杨浪 06月09日

央企企业发展、法律事务从业人员

今天,除了上海和浙江之外,其他地区的高考都结束了,现在发表一下意见大概就不会有误导考生的嫌疑。   20多年前,我也参加过高考。那时的高考,与现在相比,大概要更残忍一些:   首先是天气。   当时的高考是在7月,真正的流风若火,蒸笼一样的天气混合着蝉鸣,让人心里没来由地烦躁。那会条件不好,教室里连风扇都没有,更没有空调,而且考试时为了隔绝噪音,连窗户都要关紧。   语文考试之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女生坐在学校门口嚎啕大哭,原因是她的汗滴到了作文试卷上,她想擦掉,一不小心抹了一大片;想重新抄写,....
聂辉华

一两次选择决定不了你的命运 | 写在高考之际

聂辉华 06月08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这两天是高考,同时今年还是中国恢复高考40周年,因此很多人都在讨论高考对命运的决定性影响。2001年我从人大本科毕业时,跟当时的班主任说,“人生就像一串珍珠,必须在关键的阶段做对了关键的选择”。我很快就发现这句话是错误的。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人的人生道路是提前规划好的。今天的“正确”选择,过几年可能就是错误的选择;反过来,当时的“错误”选择,几年之后也许就是正确的选择。关键是,我们的一生都在不断选择,因此决定我们命运的不应该是一两次选择。   高考当然是人生的关键阶段,高考成绩在很大....
张颐武

评2017年高考作文题

张颐武 06月08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命题作文复兴 素材作文仍有空间

如何考出学生真实水平仍然是挑战

 

2017年的高考正逢回复高考40周年,引起了许多怀旧和回顾的声音,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的“全国三”卷也有了向高考四十年致敬的题目,这个被明确标定了副题是“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的作文,当然有了一种内在的历史感,让我们在回顾四十年的高考的同时切入今天的高考作文题目。四十年已经很久了,中国的变化也真是巨大,而高考仍然伴随着中国人走向未来。从这个题目中我们看到的时间的跨度真是让人感慨良多。

今年的作文题总共是九张卷,有十个题目。全国卷有三...

.
杨早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很自然,许多人都在回忆自己的高考,尤其是“金77,银78”这些天之骄子们。不少人都说:高考实现了公平,给了年轻人希望,让他们可以凭自己的本事追寻自己的梦想,感谢国家恢复高考,不然自己只能在山村里终老云云。   而回到现实中,有太多的人觉得高考并不公平。他们质问为什么北京上海的考生拥有比其它省份多N倍的机会上北大清华复旦?质问为什么不像1977年那样全国一张试卷定高下?质问高考是不是导致阶层固化程度越来越深?   为什么同一个高考,会出现这样的矛盾评价?高考到底是公平还是不公平? ....
知识分子

高考完纠结选专业?罗敏敏:不用着急决定未来

知识分子 06月08日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

  编者按:   高考季,与考试同样令莘莘学子和家长牵挂的是选报专业。什么专业有意思?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专业赚钱多?21世纪到底是哪个专业的世纪?   罗敏敏,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及清华大学资深研究员,2016年“吴杨奖”基础医学领域获奖人,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学博士。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选择专业并最终找到“一生所爱”的。   撰文 | 程    莉 责编 | 徐    可   ● ● ●   罗敏敏给人的感觉一贯是快乐的、轻松的,面对严肃的科研,他所表....
南桥

今年高考作文有进步

南桥 06月08日

旅美学者,专栏作者

我屡次在高考前夕呼吁, 高考作文题应该去神秘化:背景要尽量中立,范围足够宽泛,内容合乎常识,免得人才发挥失常。今年各地的题目我感觉比过去有进步。   第一个进步,就是高考作文去了些神秘。作文选了些能猜到也比较有社会意义的话题。天津卷的“重读长辈”,在这人口老龄化、价值观激荡的时代,此话题有讨论的意义。今年高考40周年,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的试题就是“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这个话题也容易猜,且谁都可以发表一些意见。好题目不怕猜,对于高考的看法和未来,年轻人思维活跃,想象不拘一格,说不定一些佳作....
曾颖

全国I卷: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高考作文


“美丽乡村”和“空气污染”是中国的两面


○曾颖



在外国留学生印象最深的12个“中国关键词”中,我选“美丽乡村”和“空气污染”来表达我对中国的认知和观感,它们是硬币的两面。

美丽乡村,自不必说,从遥远北方的雪村,到温暖...







.
知识分子

1977年,邓小平如何决策恢复高考

知识分子 06月07日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

撰文|刘海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编|李晓明   ● ● ●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也是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谈论和回忆的一个话题,高考改革也一直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高考是一个万众瞩目、影响重大的教育考试制度,而1977年恢复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开创新局的分水岭,是弃旧图新的标志,因而被一些论者看成是个人和民族的“诺曼底登陆”,[1]是“中国青年的复活节”……。确实,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
ok--> 房地产市场 全球气候变化 俄乌冲突 妇女权益保护 超级名家八卦系列 中美贸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