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财新网首页 > 博客 > 新冠肺炎防疫
香樟经济学术圈

武汉经济急需国家中长期政策支持

香樟经济学术圈 03月12日

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

撰文 | 罗知(武汉大学中国新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系主任、教授)   前言   近日来,除湖北省外,全国各地的复工捷报频传。早在2月20日,在感染人数超过900人的省市(6个)中,复工率最低的湖南也已经达到了46.4%,复工率最高的浙江则达到了72.2%。目前,许多重点城市的复工率已经达到80%以上。据悉,湖北省疫情级别低的地级市正在部署有序复工的事宜。然而,武汉市目前的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极有可能继续大面积延迟复工。一方面是武汉复工时间的延迟,一方面则是其他省市的复工加速进行,这极有可能导致武汉在新冠肺炎....
张寅

张寅:博弈透明度

张寅 03月12日

企业咨询顾问

疫情以来透明度一直是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一个始终绕不开的问题,并且还在不断产生与此相关新的问题的问题。大众持续的追寻疫情真相与行政体系内的甩锅行为形成一轮又一轮的博弈。期间除非某一方因为某种原因退出了这种博弈,否则这种博弈将持续下去。并且从时间角度已经与实际疫情的发展情况无关了,变成了另一种社会舆情的情况,而且博弈不再局限于疫情话题透明度,而是泛化为所有的问题透明度。   疫情博弈透明度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疫情预警系统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另一个是疫情数据是否真实的问题。博弈过程中....
返朴

世卫组织:新冠疫情已成“大流行”,总干事怎么说?

返朴 03月12日

科学新媒体“返朴”,科普中国子品牌,倡导“溯源守拙,问学求新”。

编辑 |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今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基于对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的最新评估,世界卫生组织认为,COVID-19疫情符合“大流行病”(pandemic)的标准。谭德塞博士同时指出,WHO轻易不使用“大流行病”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如果被错用,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宣布COVID-19为大流行病不代表疫情对世界的威胁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他督促全世界的所有国家积极行动起来,同舟共济,控制疫情的扩散,保护公民的安全。   下面是谭德塞博士讲话的主要内容:   ....
任意
截至3月11日白天,中国疫情已经大致控制住。   本来是宣布战役首阶段胜利、开始把重心全面转向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的时候。   超出中国意料之外的是全球疫情暴发。具体看看欧洲的疫情,已经达到中国2月中的峰值。   人口自由流动的欧盟国家(人口五亿)应当被视为一个整体。欧盟各国国家相互限制人口流动(双向/多向封关)的政治与社会阻力远远大于中国的“封省”。疫病极有可能在欧盟全面暴发,并让经济与人口流动紧密但政治离散的欧洲一下无从应对。 下图列出了3月11日白天欧盟/申根国家的疫情暴发现状: 欧洲新增....
知识分子

世卫12日宣布新冠“全球大流行”晚不晚?

知识分子 03月12日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

 

撰文 | 赵亚杰 责编 | 李娟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114个国家和地区,导致12余万人感染,超过四千人丧生。北京时间3月12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其定性为全球大流行(Pandemic)。   “定性为全球大流行的标准大概有三个条件,一是人传人,二是致死率高,三是世界流行。新冠肺炎疫情早就符合这些条件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流行病学资深终身教授张作风对《知识分子》说。   3月12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宣布:COVID-19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a pandemic.   ...

.
作家方方
  3月11日。   依然是好天气。很舒服的早春阳光。想想此刻空空荡荡的东湖,梅花恐已被前两日的风雨击落。千万树的花海,都只能自娱自乐地度过整个花季。诗怎么说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呀。家里的老狗关了有些时日,不想出去,怎么赶都不愿进到院子,一定要趴在窝里。感觉我自己也是如此,不想出去,就只想待在家里。一些朋友邀约道:疫情过后,来这里休息一阵吧。看大好春光,游青山绿水。换了以往,自然拔腿就去。只是现在,全无想要出门的感觉,不知是不是某种后遗症。   医生朋友继续转达着疫情转好的信息。新增确诊人数已降到2....
诗人小引

我在武汉。今天是武汉封城第四十八天。

 

武汉疫情,如果搬上银幕,将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我们会如何记录这几个月的惨烈悲壮?又如何书写每一个具体的生死与彷徨?一座1000万人的城市,一夜之间,做鸟兽状,满城寂静,满街无人,这诡谲的场面,并非套用好莱坞,而是真真正正的现实。求生、避难、慌乱惶恐、痛楚不安……我们身处其中,既是主角,又是群演,用活生生的死上演了一场人间大戏。在这部电影中,没有导演,没有剧本,没有舞台,唯一的道具,是白色或者蓝色的口罩。这是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视角,我们困守孤城,头顶是黑茫茫...

.
王文勇

这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善意的时刻

王文勇 03月11日

投资人,前外交官。

在严厉的防控措施下,中国已经稳住新冠肺炎疫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全球疫情似乎正在蔓延,意大利伊朗迅猛增长的死亡和新增确认案例似乎看到武汉一月底的影子,美国纽约和华盛顿州也感到不祥之兆。

 

这是中国向世界展现善意的时刻。

 

中国此时应该全力以赴救助其他被病毒沦陷国家。一是符合中国利益,疫情全球爆发会反噬中国;二是中国有能力,尤其是产能和医护人力资源,几乎没有其他国家可以比;三是中国有义务,这里是疫情始发国。这是难得的机会可以改变外部尤其西方普通民众对华态度。民众是外交关系的基础...

.
硕俊家书

沦陷后,中美校长的暖心

硕俊家书 03月11日

高校任职,访问学者。

   一个多月前的一月下旬,群里到处都是着急买口罩等防护用品寄回中国的讯息,一个多月后的今天,群里到处都是着急询问从国内寄口罩过来的讯息。  3月7日周六傍晚,隔壁城市确诊一例。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今日,本州彻底沦陷”,还有一个哭泣的表情。各路朋友纷纷给我留言。此时,距离我1月17日在朋友圈发警示信息已过50天。从不断提醒国内亲友,到眼睁睁地看着大家受难,再到现在自身难保,地球村时代,没有人是可以置身事外的。  有一个微信名被我备注为“校长”的发微信给我:你在美国哪个地方?疫情加重了,注意防护,多保重....
返朴

警惕!不应过度解读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分析

返朴 03月11日

科学新媒体“返朴”,科普中国子品牌,倡导“溯源守拙,问学求新”。

新冠疫情全球暴发,共享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十分重要。但在资源共享、推进科学发展对抗全球疫情的同时,也切不可放弃科学的严谨,警惕对于数据的片面放大解读。 文 | 继省 狄德罗 史隽   2020年2月28日,德国柏林Charité大学医院的病毒学家Christian Drosten发布了从一位德国患者身上分离出的新冠病毒 (SARS-CoV-2) 的基因组序列,随后,他立刻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条警告:目前,分析解读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还不是时候,很容易过度解读。随着病毒开始在全世界传播,全世界350多个科学家已经在GISAID (Global Initiative on Sha....
任意
今天把受COVID-19疫情影响的国家的相关数字填到excel里,发现了一些规律。   使用的数字非常简单,   1)人口(通过公开信息采集到的各国人口统计,大多是2018-19年的数字。中国全国及湖北省、武汉市采用统计局的数字)。   2)累积确诊人数。这是实时更新的数字。截至发文时,中国累积确诊80,933,例,海外30,476例。   3)死亡人数,也是实时更新的数字,截至发文时,中国3,140例,海外977例。   4)累积确诊人数占所在国家地区人口的比例%。计算方法:累积确诊人数除以当地人口。   5)病死率。计算方法:死亡人....
胡泳

胡泳:危机时刻的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

胡泳 03月11日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新冠肺炎中,公共卫生监控对隐私权的侵犯可谓触目惊心。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的平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有三个原则应当遵循。   监控的黄金时代   2015年12月2日,已婚夫妇赛义德·法鲁克(Syed Farook)和塔什芬·马利克(Tashfeen Malik)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的一家社会服务中心发动恐怖袭击,造成14人死亡、22人受伤。两名袭击者随后在与警察的枪战中丧生,死前销毁了他们的个人电话。但法鲁克留下了他为之工作的县公共卫生局发给他的工作电话,一部运行iOS 9操作系统的iPhone 5C,不过已用四位密码锁....
知识分子

复旦袁正宏:病毒为何经常光顾人类?

知识分子 03月11日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人心。最近,由钱颖一、饶毅、潘建伟三位学者共同发起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智识学研社”联合腾讯基金会,计划邀请六位顶尖专家开展系列科普公益直播活动“2020科学抗疫”,旨在为抗击疫情留存科学的记录和贡献,使每一位关注科学、关注疫情的观众都能聆听到专业、详实的分享。   3月5日,医学分子病毒学家、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为大家带来了第一讲:生命的博弈——病毒与人类,解答了病毒是什么,病毒为何经常光顾人类,为何人类能够控制病毒,面对疫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等问题。 ....
财小新
文 | 王烁   现在有种说法,国际投资者有相对看好中国的倾向,觉得中国确实有可能第一个走出来,而且去全球化虽然长期不利,但中国是产业链最全的,短期内反而是有机会的。   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新冠病毒大流行不是去全球化的,而是全球化中性,这个我上一篇《 新冠越流行,越是对全球化中性》讲了,今天不重述,可以去翻看。今天我就讲走出来这一件事。   中国不可能第一个走出来,因为没有谁能第一个走出来,要走出来只有大家一起走出来。   中国只是第一个把新冠病毒摁住了,在等其他国家各自拿出法宝摁住自己家里的,....
张寅

张寅:东亚地区疫情高峰期已过

张寅 03月11日

企业咨询顾问

 

今日公布的3月10日的湖北疫情数据中,当日新增死亡病例第一次超越了当日新增确认病例数,这是一个悲痛记录,虽然周一分析中提到了本周发生此种情况可能性,但看到数据时,依然感到无比伤感,因为非典没有这样日子出现。

 

韩国经过一轮以大邱地区为主大面积社区感染暴发后,目前已经进入一个收敛状态,预计下周开始将疫情进入低位阶段(每日新增病例在两位数)。

 

日本由于出现钻石公主号集体感染事件,这样一个特殊情况,目前虽然记在日本名下病例数达到了1000以上,但是实际上日本本土上病例数还低于钻石公主号的病例(以...

.
徐远

徐远:疫情的经济后果

徐远 03月11日

北大教书匠

新冠疫情逐渐平稳,需思考全局性经济对策。   以安居房建设为抓手,启动“二次房改”,既能促进短期经济复苏,又能托住未来十年经济增长的下限。同步进行“二次开放”,发展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将拔高经济增长的上限。双管齐下,则可以保住未来10-15年每年5%以上、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到2035年经济再翻一番,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次房改是一次房改的历史延续,将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把中华民族带到全新历史高度。     一、双重疫情下的经济....
张寅

新冠病毒有很多未知事情需要进一步了解,也有很多以往经验或认知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关于此类类似疾病,由于大多产生于冬季,比如非典等,并带有类流感特征疾病(发热、咳嗽、肺部感染等),因此关于等到夏季自然消失的观点,也有其一定道理,并且之前几次不同基因序列的大流感,也都在夏季到来是疾病大幅减少了。并且在第二年冬季又有类似案例再出现,这种轮回规律也间接证明此类病的季节性。之所以没有大面积复发,一个是人们疾病的记忆力还在,警惕性没有消失。第二是治疗手段经过一次大的洗礼后,很多方面已经成熟了(包括特效药和疫苗...

.
作家方方

作家方方:记住,没有胜利,只有结束(46)

作家方方 03月11日

作家。湖北作协原主席。

3月10日。   天气真是太好了。阳光非常明亮。同事们在各自居住的院子大秀照片,全都是盛开的鲜花,姹紫嫣红。想起本来今年买好了2月6日去海南的机票,今天是返程时间。结果被封在了城里,没能走成。疫情走到今天,这次才能真正说:艰难的日子总算过去了。方舱医院已全部休舱,而新增确诊的患者也很少,我想大概再过一两天即可归零。灾难即将结束。朋友们,千万不要跟我谈胜利。记住,不是胜利,而是结束。   实在没有想到封城会这么久,上次去医院拿药,以为一个月的足够了,实际上远远不够。还得去医院开药。而且我的手又开始出现....
陈剑

按:与此讨论相关的学术论文已经发表于医学预印网站MedRxiv,可参看。(

2020.3.10 

摘要:

武汉市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中国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根本原因源于具有强大执行力的政府、高效、专业、具备忘我精神的医疗队伍、和高度自律的民众。疫情的蔓延迅速被控,没有出现湖北省外的大爆发,这三者缺一不可。

但是如同张文宏主任所说,没有想到的是,最好的结果(中国境内疫情迅速受控)和最坏的结果(疫情出现全球大爆发)居然同时出现了。

此时,中国的经验弥足珍贵,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中国的防治疫情的实证数据,测...

.
陈建国

国际民航组织关于COVID-19的风险的宣言

陈建国 03月10日

资深机长,爱飞行俱乐部董事长

申明迫切需要减少航空运输传播COVID-19的风险,并保护航空运输的乘客和航空人员的健康,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今天在其第219届会议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COVID-19的特别宣言。   2020年3月9日,蒙特利尔国际民航组织总部–申明迫切需要减少航空运输传播COVID-19的风险,并保护航空乘客和航空人员的健康,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通过了关于COVID-19的特别宣言今天在其第219届会议第四次会议上审议。     宣言:   回顾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第14和44条;   申明迫切需要减少通过航空运输传播COVID-19的公共健康风险,并保护....
ok--> 房地产市场 全球气候变化 俄乌冲突 妇女权益保护 超级名家八卦系列 中美贸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