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财新网首页 > 博客 > 张进采访札记
张进

【采访札记】之十一:为何抑郁少年多来自中产家庭?

张进 07月27日

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

(一)

 

近几个月,我在全国巡游采访抑郁症患者。一部分是我想去采访的,也有一部分是主动邀请我去采访的。事后发现,后者全部是家长,为孩子请我去;再进一步统计发现,这些家庭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父母有专业技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收入稳定,重视教育,讲究生活质量……一句话,就是我们常说的“中产家庭”。

 

起先我以为是巧合;又与几位医生、咨询师朋友聊起这事,他们都有这个感觉。我就想:会不会是普遍现象?如果是,其中有什么规律?也就是说:为什么中产家庭的孩子容易抑郁?

 

想来想去,悟出一个道理:因为生...

.
张进

【采访札记】之十:抑郁留守妇女,她们的苦痛和无奈

张进 07月25日

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

 

(一)

 

6月中旬的一天,昔日的小同事、财新传媒记者黄姝伦来电,请教如何采访农村抑郁妇女。我问她在哪里?怎么回事?她告诉了我一则新闻线索:

 

致力于中国农村教育改善的国际机构REAP,在秦巴山区七个国家级贫困县42个镇区下辖42个村,开展留守妇女抑郁问题调研,发现24.5%的被访人有轻度或更高的抑郁倾向。其中,10.7%程度较轻,11.1%中等,1.8%较为严重,0.9%超重。而且奶奶或外婆的抑郁倾向比母亲更为严重。

 

我一激灵,这个新闻线索太有价值了。随即致电财新传媒主编王烁,表示愿意跑一趟,和姝伦一起把这个...

.
张进

【采访札记】之九:上海屋檐下

张进 07月08日

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

 

我在人流汹涌的十字街头等她。这是初夏的傍晚,阳光质地金黄,半条大街都被涂上一层金色。正是下班高峰,人们的脚步显得匆忙。马路对面,一位背着蛇皮袋的异乡人茫然站着,似乎不知道该不该往前走;斑马线上一位妇人走得太急,把牵着手的孩子带了一跤;夹着公文包的白领、西装革履的房产交易员、头戴黄色安全帽的民工交错混杂,上海已经是一个外来人口混居的都市了。

 

“张老师!”身后有人叫我。一回头,她已从人流中跳跃着站到我面前。

 

她叫秋月,是我的作者,已经给我写过三篇文章。前两篇写她病中的生活,我知道她...

.
张进

【采访札记】之八:三十年的承诺

张进 06月20日

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

 

什么是对抗抑郁症最有效的良药?答案是:陪伴与扶持的亲人之爱。 

5月西北之行,我采访到一个故事:一位患病30多年的妻子,在丈夫爱的庇护和全家人的支持下,坚强而幸福地生活着。 

故事丰富而漫长,还需继续补充采访。先把梗概记在这里,留一个记录,也让读者先睹为快。

 

(一)   

 

她今年51岁。想像中是一个病怏怏的老太太,一见面,一袭黑色的风衣,红色的围巾,束着腰;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岁月和疾病没有在她身上留下痕迹。倒是她的丈夫,大大咧咧,穿一件夹克,敞着怀;脸色黑红,粗壮结实。很朴实的一条西...

.
张进

【采访札记】之七:骄傲地活着

张进 06月15日

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

 

2017年6月1日,在家乡一座大山的寺庙旁,望着山脚下白雾缭绕的村庄,林夕对我说:“命运给我的舞台就这么大。如果我生在更好的家庭,有更大的空间,我还会……”言毕默然。

 

我明白她的意思。

 

我和林夕相识,缘于文字。

 

2006年11月,我收到一篇来稿,长达2万多字。我花了半个多小时把稿子通读一遍。要知道一般的来稿也就两三千字的。

 

看完文章,我决定破例采用。一是因为真实,二是因为细腻,三是因为文章中流露出的叹惋和决绝。不对疾病有着切肤之痛,不可能写得这么真切。

 

文章结尾说:“现在的我...

.
张进

【采访札记】之六:一位“网瘾少年”的内心世界

张进 05月10日

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

 

(一)

 

某日,接到一位妈妈的来信,叙述她15岁的儿子的近况:

 

“……寒假之后,突然说不上学了。把自己关在房间谁也不让进,疯狂玩电脑手机,除了上厕所基本不出来。到现在两个多月了,昼夜颠倒,一天两顿饭。不和我们交流,不信任何人,也不接触心理老师……”

 

妈妈不明白,孩子从小听话、懂事,小学年年三好生,一直是爸爸妈妈的骄傲,“怎么说不上学就不上学了呢?”

 

而且,辍学后,孩子变得很暴戾,顶撞父母,动不动发脾气。有一次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一言不合,和心理医生打起来,砸了人家的东西,...

.
张进

【采访札记】之五:为什么会有“学习困难症”?

张进 05月02日

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

 

五一假期,接到一位老读者邀约,去看看她读大学的儿子。我恰好无事,欣然前往。这位妈妈是希望我去帮着判断一下孩子的状态,出出主意;但对我来说,何尝不是一次很好的采访机会呢?

 

(一)

 

中午,到达孩子读大学的城市,先和大人谈。

 

我和孩子的妈妈相识已久。去年底,孩子双相躁狂发作,妈妈就不断和我商讨对策,因此我大致了解孩子的病况。一见面,看到妈妈憔悴的样子,就知道她已经不堪重负了。为了儿子,她在单位请了长假,来学校陪读;孩子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她就胆颤心惊,六神无主,茶饭不思。真是一位尽...

.
张进

【采访札记】之四:别委屈了孩子

张进 04月20日

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

 

在上篇“采访札记”中,我提到,青少年抑郁症的主题太复杂,我没有能力、也暂时不想触及。但是,仍然是非我所愿,我的第五位采访对象,又是孩子。这真的说明,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实在太严重了!

 

昨天(4月18日)一早,我从綦江赶往恩施,在重庆转车。此前几天,有一对来自重庆的夫妻,为女儿的事约我见面。于是我在重庆停留了4个小时,又获知了一个让我内心酸楚的故事。

 

(一)

 

先见到孩子的父亲。他告诉我,孩子今年19岁,近5年来,一直状况不好。每天情绪低落,失眠,没精打采,不想学习,勉强读了个大专...

.
张进

【采访札记】之三:“救救孩子”

张进 04月17日

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

 

上周四,我发出《写一卷书,行万里路》后,好几位读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青少年抑郁问题。

 

一位读者留言:“我个人有几点想法:1.青少年是患病,很多人自初中就开始患病了;2.中国的教育和家庭教育促成了这一疾病的早发(强烈呼吁这一点);3. 防止发病,正确对待和治疗方面路还很长。”

 

立刻有一位读者跟帖:“我的发病时期正处于高三,对于青少年(18-26)岁这一段时期从学校走上社会,面临着学业、就业、婚姻、家庭、社会一系列变迁,我有着深刻的体会。”

 

还有一位读者给我出题:“青少年,在读初高中学生是一...

.
张进

【采访札记】之二:回不去的故乡

张进 04月16日

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

 

一早,墨清驾车载我从遵义去桐梓。

 

选择桐梓,是因为桐梓是墨清的故乡,他曾在此工作五年。墨清是仡佬族人,他认为,精神疾病和个人的历史相关,尤其和心灵史相关;而原生家庭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摆脱。桐梓之行,其实是追溯抑郁成因之旅。

 

(一)

 

途中翻越娄山关。山高路险,山色迷蒙。一路上,墨清对我回叙了他和疾病相搏的历程,最后感慨道:“这十几年,我活得这么费劲,可是讲起来,一会也就讲完了!”

 

墨清有一个核心观点:抑郁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心冲突的结果;内心冲突往往来自生存焦虑;而生存焦...

.
张进

【采访札记】之一:一次基层看病的体验

张进 04月16日

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

 

因为误点,飞机降落遵义时,已是4月14日子夜。砚谷墨清已在机场苦等6个小时了。

 

墨清是资深患者,2009年起即担任中国最早抗郁自组织“阳光论坛”的管理员,现在遵义某高校给学生做心理咨询。这次我到贵州,主要是为采访他。

 

遵义市区在机场40公里开外,墨清把我就近拉到新蒲住宿。新蒲是遵义的新区,建了一半,政策变化,停了下来。以前这里是一片农田,现在成了高楼。但光有楼盘没有人,到了夜里,更是冷冷清清,墨清说“鬼都见不到一个”。

 

所有高楼都长得一个模样,我们转了很久,找不到预定的宾馆,只好打电...

.
张进

写一卷书,行万里路——我的创作计划

张进 04月14日

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

(一)

 

古语云:人到中年万事休。我却是到了中年,才越来越明白应该干些什么。

 

我本科中文,硕士新闻。而后媒体生涯29年,东奔西走,沉浮起落,虽一无所成,总算对人生和社会有几分体验。

 

五年前,一场不宣而至的疾病,引领我进入精神科学的大门。于我而言,这是一片神奇莫测的彼岸彼土。那里有绮丽的风景,有无穷的可能性;复杂深邃,变态无穷;既散魂而荡目,迷不知其所之。

 

我审视自己:对新事物学习能力尚强;对精神疾病有切身体验;新闻训练使我善于提问和倾听;文字能力让我能够较精准地表达所思所想。

...

.
ok--> 房地产市场 全球气候变化 俄乌冲突 妇女权益保护 超级名家八卦系列 中美贸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