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财新网首页 > 博客 > 资源环境
李尚勇

遏制环境恶化需要两条腿走路

李尚勇 12月11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李尚勇

《人口困局》一书作者

 

【导读】这是两位研究者在占有大量资源环境数据的基础上,先后对我国资源环境严峻形势得出的完全相同的结论,并且,也是对我国日益逼近的大规模环境危机发出的一次、再次严重警告!

.

近些年,国人被各种环境恶化的信息“吓”得麻木了,于是,“鸵鸟策略”成为一种广泛的选择。但是,“鸵鸟策略”应该是人类的策略吗?

早在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就已经提出强烈警告:“如果不迅速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可能出现在中国...

.
李尚勇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的严重后果

李尚勇 11月13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人口困局》被删减的第10章第6、7节

作者 李尚勇  

【导读】新华社 11 12 公布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显示,中美两国形成如下共识:人类活动已在改变世界气候系统。日益加速的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严重影响。其中包括更高的温度和极端天气事件、日益升高的海平面和更具破坏性的风暴。笔者的《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1月)研究我国资源环境与人口的紧张关系,实际上也就提供了上述严重气候问题的背景资料数据。这里公布该书出版时被删除的第10章“资源环境与人口之困局”,第67节。...

.
李尚勇

未来战略性能源难救当务之急

李尚勇 11月08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人口困局》被删减的第4章第2节

作者 李尚勇 

 

4  能源日趋紧张

 

【导读】我国长期粗放式发展经济,拼资源、拼环境,“GDP至上”,甚至急功近利推行高耗能产业政策,例如,在“人口高位运行”条件下,不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而是大力发展轿车工业(曾经有22个省区市将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1]),并拼命鼓励而不是限止私家车,甚至还要为私人飞机开放空域,这一切都将我国的能源安全推至险境,使我国本已相当紧张的资源与人口关系雪上加霜。

我国真正的能源风险潜藏于能源结构之中,这表现为,煤炭消费比重畸高(7...

.
李尚勇

我国耕地草地因人口增长而迅速退化

李尚勇 10月30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人口困局》被删减的第 2 章第 3

作者 李尚勇

 

2  耕地难以承受人口之重

第一节  人均耕地因人口增长而锐减

第二节  毁林毁草围湿地

【导读】

从动态来看,我国人均耕地主要因为人口膨胀而锐减得很快。(见图2-1)图中所显示的我国耕地总量变动趋势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耕地变动形式,其中,既有人们向荒山森林要地、向草地沙漠要粮的壮举,也有大自然疯狂报复,掠地毁田的凶狠。人进林退,人进草退,人进水退,人进湖退,人进海退;与此同时,水进人退,风进人退,沙进人退;而更加凶狠惨烈的是,凡是人类活动过...

.
李尚勇

严重污染致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几近枯竭

李尚勇 10月15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人口困局》被删的第9

《人口困局》作者  李尚勇

 

【导读】我国近海早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污水桶”。近海严重污染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迫使千百年洄游近海的鱼群“远走他乡”,二是造成海洋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残留增高。

人们常说,欲成事者需经“大风大浪”锻炼,而“传统渔民”都经受过大风大浪,因此,真正的渔民一个个都是“铮铮汉子”。当近海渔业资源枯竭、被迫离开心爱的海洋和渔船以后,他们如同断翅海鸟,蓝色海洋成为他们不能碰触却又难以忘怀的心痛。

 

9  严重污染致近海渔业资源几近枯竭...

.
李尚勇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面临枯竭

李尚勇 10月08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人口困局》被删的第6

 《人口困局》作者  李尚勇

 

【说明】这里将陆续发布《人口困局》一书被删除的关于海洋的两章。这些内容是笔者对“人口高位运行”条件下过度捕捞和严重污染对海洋资源毁灭性破坏的描述,这既是《人口困局》所揭示的我国资源严重透支的主要表现之一(其它还有土地、食物、能源,尤其是水资源的严重透支),也是我国严重水污染的最后归宿和“集结地”,其景象远非“触目惊心”能够形容

笔者的《人口困局》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1)一书研究我国资源环境与人口的紧张关系,并认为这是我国目前最...

.
李尚勇

关于10年前对“GDP翻两番而能源仅翻一番”的质疑

李尚勇 09月24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人口困局》一书作者 李尚勇

 

【导读】本文是笔者对《中国私家车的最终命运》和《2020GDP能够再翻一番吗?》两篇文章的重要补充。

一、二位学者当年对“能源问题专家”的质疑有理

笔者对何祚庥院士 和王亦楠 博士(现为国务院研究中心研究员)2004年合作的一篇质疑“GDP翻两番而能源仅翻一番”的文章很是认同,既认同他们的论证方法,认同他们的论据,也认同他们的论证结论。更重要的是,10年后的统计数据充分证明,二位学者10年前对“相当一些能源问题专家”的质疑有理。

在“2004年中国能源战略发展与投资峰会”...

.
李尚勇

2020年GDP能够再翻一番吗?

李尚勇 09月20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人口困局》一书作者:李尚勇

 

【寓言】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有一大群野牛因被驱赶而向前狂奔,没有一头牛能够看见前方是一处断崖。每一头牛即惊慌又兴奋,它们都不会去思考“奔向何方”这个问题,它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身边同伴传递过来的信号——快跑!牛群蹄声隆隆如雷,其命运不言而喻。

 

2020年,我国GDP能够比2010年翻一番吗?

在决策层提出“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之前(这一般以“制定规划建议”的形式提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课题组曾经间接回答过这个问题。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制度依赖性...

.
李尚勇

中国私家车的最终命运

李尚勇 09月02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人口困局》一书作者:李尚勇

 

【导读】我们的社会需要引导国人树立新的生活理念,需要对主流社会过度追求财富、过度追求奢侈奢华享受的风气降温。我们应该提倡绿色、低炭、环保、健康的生活,而这首先应该成为主流社会的追求。(《人口困局》第216页)

一、我国私人轿车 9 年增长近 10

笔者在《人口困局》第4章“能源日趋紧张”的“章下述”中写道:

我国长期粗放式发展经济,拼资源、拼环境,“GDP至上”,甚至急功近利推行高耗能产业政策,例如,在“人口高位运行”基本国情条件下,不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而是...

.
李尚勇

人民日报“狗必成患”的关注方向走偏

李尚勇 07月31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作者:李尚勇

 

【导读】恕我直言,在“人口高位运行”、资源环境与人口紧张关系面临“险局”的情况下,任何加剧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的主张,尤其是政策主张,都有可能最终演变为压倒我国资源环境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组“聚焦宠物狗”的文章[],凤凰网将其解读为《人民日报:内地宠物狗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问题》[]。不过,这里“聚焦”的“问题”是饲养宠物狗的管理问题。这可以从这组文章的标题窥见一斑,如《遛狗者,请栓好你的绳索》、《小区狗患何时休》、《养犬应该讲...

.
李尚勇

《兰德公司关于中国的报告》令人挥之不去!

李尚勇 07月27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转载导言】

记得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

同样,敌视中国的人,从这里(《兰德公司对中国的分析报告》)找到炮弹;自大的国人,从这里找到愤怒的理由;浑浑噩噩的国人,从这里找到自己;而民族的希望,从这里找到民族的劣根性,找到顽疾的病灶,找到改造中国之方向。

笔者的《人口困局》一书认为,中国按既有路线、道路,就这么走下去,只会离灾难越来越近,而不会有任何出路。当然,如果没有蹉跎岁月(本书第11、12章),在大规模环境...

.
李尚勇

《〈人口困局〉被删的两章六节》简介和说明

李尚勇 05月12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李尚勇(《人口困局》一书作者)

《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是研究我国资源环境与人口紧张关系的学术专著,但接受出版编辑的意见按照大众读物来修改,我自信自己兼顾了两者,本书既有学术价值,能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和思路,也有科普意义,可以作为官员和公众了解我国资源环境与人口紧张关系的普及读物。因此,出版社将本书定位为“学术畅销书”,我亦认同。幸运的是,本书顺利进入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选题”,从而为我节省了一大笔出版费用。

本书原来确定的书名是:《中国大困局:资源·环境·人口——兼评放...

.
李尚勇

中国环境形势有多严峻

李尚勇 04月16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李尚勇(《人口困局》一书作者)

【说明】本文是发表在《中国改革》杂志 2014年第4期《中国环境形势有多严峻》一文的原始文稿。

【导读】恕我直言,任何关于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张,如果没有考虑到本书所讨论的“中国最大最基本国情”,即我国资源环境与人口的紧张关系,那他的“发展和改革锣鼓”就有可能没有敲在“点子”上。

 

笔者历时5年研究并写作完成了学术专著《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该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1月出版。研究写作之初,笔者只是想深入研究并评述“放松人口政策”的错误思潮,但是,...

.
李尚勇

“先污染后治理”愿望落空

李尚勇 02月28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李尚勇

《人口困局》作者

 

一年来,严重雾霾一再侵袭我国东南部大部分地区,严重时,雾霾笼罩面积超过140万平方公里[1],这占东南部国土面积的37%(在我国东南部生活着12.4亿人)。

对于2013年初的雾霾大爆发,笔者早在一年前就有预言。在笔者的《人口困局》“后记(二)”,笔者写到,“在‘人口高位运行’(指总人口10亿以上)条件下,我国的资源早已严重超载和透支,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已经临近触发大范围环境危机的边缘……”。这段话早在笔者完成“中国最大国情”(即我国资源环境与人口紧张关系)的研究后,于20125月...

.
李尚勇

《人口困局》后记(5)

李尚勇 02月15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人口困局》后记

李尚勇

 

(一)

我读研究生时,专业经济学没什么收获,但世界观却收获颇丰。

当年,我与一位学物理很有心得的同学住“207”房间。

……

几乎每天晚上,我们都不务正业,各自躺在床上热烈地讨论我们共同热爱并关心的物理学基本问题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

那段时间的讨论—读书—再讨论—再读书—深入讨论,让我们受益匪浅。作为一种世界观,我们达成的共识是,对于人类来说,我们的地球资源非常有限,人类只有放慢向自然界无限索取的脚步,学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有长期生存的可能性。

...

.
李尚勇

《人口困局》前言(4)

李尚勇 02月15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人口困局》前言

李尚勇

 

近些年,出于各种理由而呼吁放松人口政策的呼声渐渐高涨,部分公众“跟着感觉走”,部分网友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发泄到人口政策上,一些非人口专业的专家相继加入这一“阵营”,甚至人口专家也因此而分裂为赞成与反对两派,而诸多媒体则因年轻编辑缺乏分辨能力而推波助澜,由此,我们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放松人口政策”的思潮。不仅如此,在国家决策机构表面上岿然不动的情况下,不少地方政府已经悄然松动了控制人口的“闸门”,而这些情况不能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国家人口政策的最高决策。

然而,这...

.
李尚勇

全面评述“放松人口政策”的错误思潮:《人口困局》导读(3)

李尚勇 02月15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人口困局》主要内容之一

李尚勇

 

【作者声明】本人是现实制度问题研究者,本书的所有研究完全独立完成,文责自负;本书研究没有接受任何机构或个人的经济资助;本人及其亲属均没有在计划生育及相关部门工作;故本书的研究与人口政策相关主体之间完全没有利益关联;本人两代均为独生子女,典型的“四二一”家庭。

 

近些年,出于各种理由而呼吁放松人口控制的呼声渐渐高涨,部分公众“跟着感觉走”,部分网友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发泄到人口政策上,一些非人口专业的专家相继加入这一“阵营”,甚至人口专家也因此而...

.
李尚勇

深刻揭示我国资源环境与人口的大困局:《人口困局》导读(2)

李尚勇 02月15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人口困局》主要内容

李尚勇

 

《人口困局》从批评“放松人口政策”错误思潮着笔,全景式论述了我国资源、环境与人口的紧张关系。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为资源与人口、环境与人口、人口与政策。

本书“上篇”(15章)集中论述了在“人口高位运行”(总人口超过10亿人)条件下,我国耕地资源、食物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和近海渔业资源与人口的紧张关系。其中,耕地资源隐含的人地矛盾显然比人们通常的感觉要尖锐和严重得多;食物资源天然短缺,现在的脆弱平衡完全以牺牲食品安全和国民身体健康为代价;能源缺口...

.
李尚勇

中国最大的国情:《人口困局》——导读(1)

李尚勇 02月15日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三部“制度困局”作者

——找到最大最基本的“改革共识”

李尚勇

 

【导读】恕我直言,任何关于宏观经济改革的主张,还有相当多的微观经济改革主张,如果没有考虑到本书讨论的“中国最大国情”,即我国资源环境与人口的紧张关系,那他的“改革锣鼓”就有可能没有敲在“点子”上

 

30年来,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日益紧张起来。目前,这一紧张关系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人口高位运行”[1]条件下,我国的资源早已严重超载、透支,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且已经临近触发大范围环境危机的边缘...

.
ok--> 房地产市场 全球气候变化 俄乌冲突 妇女权益保护 超级名家八卦系列 中美贸易战